滴滴的困局

本文转载自:科创板之道 2019-6-12 话题分类:出行
摘要: 滴滴最大的困局,就是业务模式变现了,却突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压榨地两头都不讨好的情况下,滴滴居然还巨亏,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还能否持续支撑3000亿的独角兽市值,这是一个问题。从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角度看,这3000亿市值,需要滴滴每年超过百亿的净利润去匹配。

滴滴最大的困局,就是业务模式变现了,却突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压榨地两头都不讨好的情况下,滴滴居然还巨亏,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还能否持续支撑3000亿的独角兽市值,这是一个问题。从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角度看,这3000亿市值,需要滴滴每年超过百亿的净利润去匹配。

2012年7月,滴滴成立。

程维拉着小伙伴们在北京西站手把手帮司机安装APP客户端时,可能并没有准确预料到自己将来会引领一个共享经济的风口。

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巧妙地占领了一个非常讨巧的细分市场——打车,适度的客单价、高频次、高规模用户群、巨大的衍生市场想象空间……这对后来一窝蜂“共享”的创业者来说,即便是后来的小风口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可望不可及。

羡慕嫉妒恨也无济于事,毕竟滴滴初创时期,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家初创公司,能够撼动“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出租车市场,敢去动一块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幸的是,滴滴赶上了好时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最高指示下,星星之火居然顽强地抵抗住了各方的打压,存活了下来。

回归商业模式,不管贴上多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标签,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模式创新”,只有规模壁垒,没有技术壁垒,创业者拼的是速度,谁的眼光好,谁能够率先抢到细分市场中最肥沃的那一块,并建立规模壁垒。

这种规模壁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护城河?很难说,但至少嚷嚷了要做打车很多年的美团王兴,并没有真正撼动滴滴的根基。

滴滴踩对点,有了先发优势,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真正让滴滴在巨大的风口当中站稳根基的,还是风险资本一轮又一轮的助推,先后合并快的、优步中国,在共享打车领域所向披靡。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滴滴先后累计完成16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滴滴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估值第三大的独角兽,估值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

这一轮接一轮的融资,26个英文字母都快不够用了,催熟了这只共享经济领域的独角兽。

然而,7年过去了,这只独角兽依旧没有上市。

不但没有上市,接踵而来的是7年之痒,滴滴接二连三陷入负面危机。

首先是舆论危机,滴滴一直面临口碑下滑的压力,从一年前的郑州空姐遇害案,到乐清女孩遇害,更加剧了滴滴口碑压力和信任危机,并直接导致了滴滴顺风车业务无期限下线。

程维和柳青在联合道歉声明中这样写道,整个滴滴陷入了“自我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

如果说安全问题属于偶发性事件,跟滴滴内部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有关,那么滴滴业务增长乏力,就属于外部商业问题了。

这就是滴滴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持续亏损的问题。根据2018年财报,滴滴亏损109亿元。而亏损的根源,在于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达到113亿元。

本文的读者们,作为滴滴乘客,应该对过去一年滴滴的补贴有切身感受,补贴毛毛雨,打车价格倒是蹭蹭涨!司机更是叫苦连天,表示只体会到30%佣金的冷酷,并没有感受到补贴的温暖。

初期烧钱拉拢用户是一种策略,平台建立起来后取消补贴收割韭菜也无可厚非,滴滴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乘客,一头挑着司机,现在谁都离不开这根扁担了。然而,在滴滴的压榨下,两头都不满意,滴滴居然还不赚钱,这就很奇怪了。

滴滴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持续增长的问题。单纯的打车,是一个很low的事情,滴滴很早就换了一个说法,“出行专家”、“出行+”生态圈……涵盖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即便这样,这个想象空间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滴滴在打车相关领域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已经服务4.5亿客户,除非继续烧钱补贴做亏本买卖,否则很难将目标客户之外的人拉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当初,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想象,4.5亿用户,加上贾跃亭的“生态化反”作用,还不跟生石灰遇到水一样,咕嘟咕嘟冒泡啊?

而事实却是,石灰石遇到了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本来非常美好的愿景,巨大的想象空间,都随着愿景的变现,现实变得突兀而骨感。

围绕出行做的外延式的拓展尝试,滴滴进展似乎也并不顺利。

比如在共享单车领域,滴滴“托管小蓝单车业务”,把用户和单车使用权让渡给滴滴,而押金、欠款继续留给烂尾的小蓝单车,占这点蝇头小利的便宜,吃相有点儿难看,跟一个独角兽的身份并不符合。而滴滴重金押注的ofo,也濒临倒闭,用户退押金的队伍,都从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排到了天津武清。

在人工智能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滴滴也开始不断探索,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自动驾驶子公司……然而,这种高科技,可不比地推铁军、人海战术、帮出租车司机装app。老百姓现阶段更关心的是打车的价格,而不是用户体验提升的那一两个百分点。

想象是美好的,就如同远处朦朦胧胧的层峦叠嶂,走近一看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就跟最近流行的一个笑话一样:

创业者:去年公司产品连个demo都没有,单靠PPT就融了两千万。

投资人:运气不错,今年情况怎么样?

创业者:今年情况不太好,第二轮融资有点难度。

投资人:为什么?

创业者:因为产品做出来了。

滴滴最大的困局,就是业务模式变现了,却突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还能否持续支撑3000亿的独角兽市值,这是一个问题。从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角度看,这3000亿市值,需要滴滴每年超过百亿的净利润去匹配。

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都面临和滴滴一样的问题。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步日欣,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6-12 23:29:26
滴滴的困局
出行 本文转载自:科创板之道

滴滴最大的困局,就是业务模式变现了,却突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压榨地两头都不讨好的情况下,滴滴居然还巨亏,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还能否持续支撑3000亿的独角兽市值,这是一个问题。从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角度看,这3000亿市值,需要滴滴每年超过百亿的净利润去匹配。

2012年7月,滴滴成立。

程维拉着小伙伴们在北京西站手把手帮司机安装APP客户端时,可能并没有准确预料到自己将来会引领一个共享经济的风口。

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巧妙地占领了一个非常讨巧的细分市场——打车,适度的客单价、高频次、高规模用户群、巨大的衍生市场想象空间……这对后来一窝蜂“共享”的创业者来说,即便是后来的小风口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可望不可及。

羡慕嫉妒恨也无济于事,毕竟滴滴初创时期,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家初创公司,能够撼动“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出租车市场,敢去动一块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幸的是,滴滴赶上了好时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最高指示下,星星之火居然顽强地抵抗住了各方的打压,存活了下来。

回归商业模式,不管贴上多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标签,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模式创新”,只有规模壁垒,没有技术壁垒,创业者拼的是速度,谁的眼光好,谁能够率先抢到细分市场中最肥沃的那一块,并建立规模壁垒。

这种规模壁垒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护城河?很难说,但至少嚷嚷了要做打车很多年的美团王兴,并没有真正撼动滴滴的根基。

滴滴踩对点,有了先发优势,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真正让滴滴在巨大的风口当中站稳根基的,还是风险资本一轮又一轮的助推,先后合并快的、优步中国,在共享打车领域所向披靡。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滴滴先后累计完成16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滴滴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估值第三大的独角兽,估值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

这一轮接一轮的融资,26个英文字母都快不够用了,催熟了这只共享经济领域的独角兽。

然而,7年过去了,这只独角兽依旧没有上市。

不但没有上市,接踵而来的是7年之痒,滴滴接二连三陷入负面危机。

首先是舆论危机,滴滴一直面临口碑下滑的压力,从一年前的郑州空姐遇害案,到乐清女孩遇害,更加剧了滴滴口碑压力和信任危机,并直接导致了滴滴顺风车业务无期限下线。

程维和柳青在联合道歉声明中这样写道,整个滴滴陷入了“自我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

如果说安全问题属于偶发性事件,跟滴滴内部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有关,那么滴滴业务增长乏力,就属于外部商业问题了。

这就是滴滴面临的第二个危机——持续亏损的问题。根据2018年财报,滴滴亏损109亿元。而亏损的根源,在于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达到113亿元。

本文的读者们,作为滴滴乘客,应该对过去一年滴滴的补贴有切身感受,补贴毛毛雨,打车价格倒是蹭蹭涨!司机更是叫苦连天,表示只体会到30%佣金的冷酷,并没有感受到补贴的温暖。

初期烧钱拉拢用户是一种策略,平台建立起来后取消补贴收割韭菜也无可厚非,滴滴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乘客,一头挑着司机,现在谁都离不开这根扁担了。然而,在滴滴的压榨下,两头都不满意,滴滴居然还不赚钱,这就很奇怪了。

滴滴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持续增长的问题。单纯的打车,是一个很low的事情,滴滴很早就换了一个说法,“出行专家”、“出行+”生态圈……涵盖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即便这样,这个想象空间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滴滴在打车相关领域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已经服务4.5亿客户,除非继续烧钱补贴做亏本买卖,否则很难将目标客户之外的人拉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当初,这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想象,4.5亿用户,加上贾跃亭的“生态化反”作用,还不跟生石灰遇到水一样,咕嘟咕嘟冒泡啊?

而事实却是,石灰石遇到了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本来非常美好的愿景,巨大的想象空间,都随着愿景的变现,现实变得突兀而骨感。

围绕出行做的外延式的拓展尝试,滴滴进展似乎也并不顺利。

比如在共享单车领域,滴滴“托管小蓝单车业务”,把用户和单车使用权让渡给滴滴,而押金、欠款继续留给烂尾的小蓝单车,占这点蝇头小利的便宜,吃相有点儿难看,跟一个独角兽的身份并不符合。而滴滴重金押注的ofo,也濒临倒闭,用户退押金的队伍,都从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排到了天津武清。

在人工智能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滴滴也开始不断探索,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自动驾驶子公司……然而,这种高科技,可不比地推铁军、人海战术、帮出租车司机装app。老百姓现阶段更关心的是打车的价格,而不是用户体验提升的那一两个百分点。

想象是美好的,就如同远处朦朦胧胧的层峦叠嶂,走近一看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就跟最近流行的一个笑话一样:

创业者:去年公司产品连个demo都没有,单靠PPT就融了两千万。

投资人:运气不错,今年情况怎么样?

创业者:今年情况不太好,第二轮融资有点难度。

投资人:为什么?

创业者:因为产品做出来了。

滴滴最大的困局,就是业务模式变现了,却突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业务增长遇到瓶颈,还能否持续支撑3000亿的独角兽市值,这是一个问题。从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角度看,这3000亿市值,需要滴滴每年超过百亿的净利润去匹配。

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都面临和滴滴一样的问题。


本文作者:步日欣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