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横向切换”宇宙要不要打开

原创 2019-8-1 话题分类:智能制造
摘要: QQ12岁的时候,生了微信,而微信已经8岁半了,微信要生下谁,什么时候生?

看过一篇世界配不上基努李维斯的文章,借这个标题我很想说,世界配不上微信,我们配不上张小龙。


清晰记得半年前,看过的张小龙在微信8岁的时候做的超长公开课演讲。三个半小时的视频,整整花了两天才看完。因为每看五六分钟,就不得不暂停下来,去琢磨,去思考一些东西。看视频的全程都好像是满满的思考题,不能不经过思考就继续往下看。


能清晰的感知,没看这个视频和看了这个视频,对产品的认知是决计不一样的。整体而言,有一种开悟感。也嗅到一丝危险感。开悟的是,做产品真的很容易受一系列“KPI”影响,容易持心不正,也因此必然会使产品丧失一些极其珍贵的特质,以至于可能早夭。所以持心正必须重过一切。


危险的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开悟”之旅,有可能一辈子就废了,如果到头连一款足够好的产品都没能做出来,自己对自己是交代不过去的,可能空留遗憾而无计可施。


说“配不上”这三个字是因为,张小龙做微信的两个先决假定。一个是,大家都“效率”;第二个是,大家都“创造”。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人讲求效率,重视创造的世界,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尽管有太多人,可能都在辜负效率与创造这两个词,但张小龙选择相信和坚守。这就是微信这个产品的魂。正是这份儿坚守,才能让微信从现在通向未来。尽管可能有议论说,张小龙“独裁”了。但不独裁,不坚守,产品丢了魂儿,就可能会垮,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况且这种风险根本不可捉摸,直到死掉的那天才可能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于事无补。


QQ是1999年的事情,到今年2019年刚好20岁。QQ12岁的时候,生了微信,而微信已经8岁半了,微信要生下谁,什么时候生?就是个迫在眉睫的要考虑的问题。


张小龙对微信的定义,有一个前置形容词叫与时俱进。当产品自身已经无法承载“与时俱进”时,下一个产品就必然会出生。只不过是不是微信生,就不好说了。


所以选择将是,要么微信生下新微信继续承载与时俱进;要么继续放任承载与时俱进的能力逐步丧失,等待其它新产品诞生。这种危险性正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增加。


时间点可能也已经临近。


尽管青峰君不是张小龙,但是很愿意做尝试守护微信的千万人众之一。希望借这篇文章神交张小龙。


首先,微信之“乱”在于,青涩果儿、蛮牛劲儿、烟火气儿、开口笑、小创意、小机灵,在一个专为效率与创造打造的世界里,无处容身,只能横冲直撞。最后被各种区隔的微信墙给活活挡住封死,不得翻身。


很多时候的错觉是,明明微信像一个大舞台大世界;但你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候,才发现微信只是一个小工具,根本没有空间给你。张小龙做微信的原动力就是想做好一款工具,他做到了。


张小龙还有第二个原动力,就是想要给价值创造者一个可以被看见并可以取得回报的地方。这个点没有实现好,很大的问题在于,似乎跟微信的好工具原动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即工具的空间有限。


如果坚守工具,这个空间的有限性,就将永远无法突破;如果要打开一个巨大的空间,对工具的坚守理念似乎就要受到挑战。


长下拉才能开启的微信小程序页面,图标非常小,背景黑灰,感觉非常压抑。仿佛蜗居着的一群暗无天日的孤魂野鬼。微信小程序的图标表达面积竟然不到一个苹果APP图标的25%。这么压抑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区别主与次,即这里是微信,这只是一款社交工具。


微信里的内容更是被分别洒落在订阅号消息、微信群、朋友圈、看一看朋友在看、看一看精选、搜索,总共多达6处细碎独立空间中。


这一切都是出于维护,“一款工具”的独立性。从而浑然不觉其早已违背常识、错乱不堪的真实局面。


从即时通讯到社交,微信的工具概念确实在与时俱进;小程序和泛内容也早已彻底融入微信,根本就是一体的东西,不可分割,那为什么不把工具的概念再与时俱进一下,从社交到宇宙呢?宇宙也是工具。


微信的社交工具概念,是通过坚持上下划来维持的。如果愿意进化成宇宙工具,则可以考虑开放左右划。尽管左滑已经开放,但是很少人使用,原因是微信通讯录是一个极其低频的触达需求,且主要通过底部按钮触达。加上左滑通讯录页面,没有做加载优化,反应慢半拍,基本开放跟没有开放是一个意思,没有实质性作用。


如果开放左右划,可以把右划预设为泛内容页。该页以微博热门综合百度推荐,加顶部搜索框的形式构成。泛内容页将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公共开放空间,能容纳所有的即时性表达,和实验性创造性流量需求。


左划预设为小程序页。真的是时候给小程序图标松绑了,允许圆角矩形且正常图标大小来保证表达充分。允许用户自设小程序页面背景。常用小程序自动落在页面底部,最近使用小程序自动落在页面顶部。最多允许两到三个左划小程序页面存在。


如果这么做,就相当于微信自己生了下一代微信。代际焦虑可暂时缓解。


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微信还是那个微信,长期养成的使用习惯不会改变,不会危及微信社交工具的底层逻辑。只是使用起来要比不开放左右划感觉开阔太多,不会有窒息感。


对于创造者来说,天地已打开,可以尽情创造,不再被掣肘的感觉一定是极好的。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这意味着希望之门真正的为他们敞开了。


长期以来,张小龙都极度维护微信的生态健康,包括非常克制的对待广告,严格限制诱导分享,以及维护创造者参与的权力公平。这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一款社交工具的效率健康。但一旦微信进化为一款世界工具,除了对原微信生态继续保持最大克制外,对于右划的泛内容页和左划的小程序页来说,需要新的进化管控办法。


微博和百度广告多,谁都知道,但微博热门的内容还是做的非常好。原因在于每条内容右上角的X号,太多重复的讨厌的都可以通过标注关掉或减少。也就是用户在享受内容的同时,在主动参与维护平台健康。


通过用户参与的诸多标注标签,可以把用户更清晰的做树状立体结构归类。以及对每个用户,建立内容类别和耐受度树状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做单面画像。人的需求本来就是多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一类或某类。


百度在管理内容评论中采用的“炸”,非常好用。用户对自己感觉不适的东西,一炸了之。被多炸的评论,平台就直接管控了,只有评论者自己可见。


微博和百度实际上提供了一种被动开放式管理的宝贵经验。如果平台严管,很容易管死,很容易一刀切,杀伤创造积极性,破坏生态多样性。内容没有深浅区别,怎么提供一种立体的内容供给,怎么贴合用户需求。


因此开放式被动管理,既开放鼓励,又有用户参与管理,对“个体”不能承受之“劣”进行个体消灭来替代平台一刀切。这应该是激发创造、进化内容最好的方式。对于泛内容页保持生机活力至关重要。


“诱导转发”在原微信生态可以继续严管,但在泛内容页应该适度放开,让不能承受的个体去管理,而不是直接卡死。很多时候,即便是极度优质的东西,也会因为缺乏用户基础,而没有办法被挑选,让更多人看见。这种看不见对于“优质”创造的打击挫败极其严重,却又无计可施的。


小程序管理中,也应该放开个人号商业测试的管控。很多东西做出来不允许试,就真的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真正去做。对于商业测试号,有提示标注,测试成功允许个人转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平台直接卡死的管控手段,不适合服务于“创造”。


微信从社交工具进化为世界工具,或许是太多人很渴望,但没有人肯表达,肯说出来的事。


这种渴望已经处在渴望的鲜花演变成失望的落叶的每一个人的心理抛物线中了。


大家可以试试,左右划手机屏幕,刻意体验一下,切屏就等于切换世界的顺滑感。然后设想其中一屏是微信,左面一屏是微博百度综合体,右面一屏的APP图标就是小程序的图标,试完想一下,假如微信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会喜欢吗。


如果微信真的可以这个样子,又有张小龙保证的公平性,很多创业者开发者可能不会再考虑开发独立APP。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在微信里生产更生活化的内容。而不是只能看微信中有冰冷感和距离感的连续矩形右图内容。


百度、头条等都用长方形右图,且很少连续三条以上,显得很生活。微信看一看中随处可见,连续四五条,整屏矩形右图内容,显得很高冷。


高冷没有错,但是一个人既是一个工作人同时也是一个生活人。所以泛内容页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面,如果缺了,其实会有缺憾感,只能通过其它APP去补足,即便补足也会有割裂感和隔离感。所以泛内容页不可或缺。


小程序更不用说了,开发的便捷性、低成本和表达的完备性、整体性,只需要再加上对其存在的“尊重”感,就可以成为真正创造者的新天地。


最后,希望8岁半微信可以迈开步,并期待微信更好,以及我们可以使用更好的微信!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青峰君,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8-01 19:06:07
微信的“横向切换”宇宙要不要打开

看过一篇世界配不上基努李维斯的文章,借这个标题我很想说,世界配不上微信,我们配不上张小龙。


清晰记得半年前,看过的张小龙在微信8岁的时候做的超长公开课演讲。三个半小时的视频,整整花了两天才看完。因为每看五六分钟,就不得不暂停下来,去琢磨,去思考一些东西。看视频的全程都好像是满满的思考题,不能不经过思考就继续往下看。


能清晰的感知,没看这个视频和看了这个视频,对产品的认知是决计不一样的。整体而言,有一种开悟感。也嗅到一丝危险感。开悟的是,做产品真的很容易受一系列“KPI”影响,容易持心不正,也因此必然会使产品丧失一些极其珍贵的特质,以至于可能早夭。所以持心正必须重过一切。


危险的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开悟”之旅,有可能一辈子就废了,如果到头连一款足够好的产品都没能做出来,自己对自己是交代不过去的,可能空留遗憾而无计可施。


说“配不上”这三个字是因为,张小龙做微信的两个先决假定。一个是,大家都“效率”;第二个是,大家都“创造”。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人讲求效率,重视创造的世界,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尽管有太多人,可能都在辜负效率与创造这两个词,但张小龙选择相信和坚守。这就是微信这个产品的魂。正是这份儿坚守,才能让微信从现在通向未来。尽管可能有议论说,张小龙“独裁”了。但不独裁,不坚守,产品丢了魂儿,就可能会垮,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况且这种风险根本不可捉摸,直到死掉的那天才可能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于事无补。


QQ是1999年的事情,到今年2019年刚好20岁。QQ12岁的时候,生了微信,而微信已经8岁半了,微信要生下谁,什么时候生?就是个迫在眉睫的要考虑的问题。


张小龙对微信的定义,有一个前置形容词叫与时俱进。当产品自身已经无法承载“与时俱进”时,下一个产品就必然会出生。只不过是不是微信生,就不好说了。


所以选择将是,要么微信生下新微信继续承载与时俱进;要么继续放任承载与时俱进的能力逐步丧失,等待其它新产品诞生。这种危险性正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增加。


时间点可能也已经临近。


尽管青峰君不是张小龙,但是很愿意做尝试守护微信的千万人众之一。希望借这篇文章神交张小龙。


首先,微信之“乱”在于,青涩果儿、蛮牛劲儿、烟火气儿、开口笑、小创意、小机灵,在一个专为效率与创造打造的世界里,无处容身,只能横冲直撞。最后被各种区隔的微信墙给活活挡住封死,不得翻身。


很多时候的错觉是,明明微信像一个大舞台大世界;但你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候,才发现微信只是一个小工具,根本没有空间给你。张小龙做微信的原动力就是想做好一款工具,他做到了。


张小龙还有第二个原动力,就是想要给价值创造者一个可以被看见并可以取得回报的地方。这个点没有实现好,很大的问题在于,似乎跟微信的好工具原动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即工具的空间有限。


如果坚守工具,这个空间的有限性,就将永远无法突破;如果要打开一个巨大的空间,对工具的坚守理念似乎就要受到挑战。


长下拉才能开启的微信小程序页面,图标非常小,背景黑灰,感觉非常压抑。仿佛蜗居着的一群暗无天日的孤魂野鬼。微信小程序的图标表达面积竟然不到一个苹果APP图标的25%。这么压抑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区别主与次,即这里是微信,这只是一款社交工具。


微信里的内容更是被分别洒落在订阅号消息、微信群、朋友圈、看一看朋友在看、看一看精选、搜索,总共多达6处细碎独立空间中。


这一切都是出于维护,“一款工具”的独立性。从而浑然不觉其早已违背常识、错乱不堪的真实局面。


从即时通讯到社交,微信的工具概念确实在与时俱进;小程序和泛内容也早已彻底融入微信,根本就是一体的东西,不可分割,那为什么不把工具的概念再与时俱进一下,从社交到宇宙呢?宇宙也是工具。


微信的社交工具概念,是通过坚持上下划来维持的。如果愿意进化成宇宙工具,则可以考虑开放左右划。尽管左滑已经开放,但是很少人使用,原因是微信通讯录是一个极其低频的触达需求,且主要通过底部按钮触达。加上左滑通讯录页面,没有做加载优化,反应慢半拍,基本开放跟没有开放是一个意思,没有实质性作用。


如果开放左右划,可以把右划预设为泛内容页。该页以微博热门综合百度推荐,加顶部搜索框的形式构成。泛内容页将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公共开放空间,能容纳所有的即时性表达,和实验性创造性流量需求。


左划预设为小程序页。真的是时候给小程序图标松绑了,允许圆角矩形且正常图标大小来保证表达充分。允许用户自设小程序页面背景。常用小程序自动落在页面底部,最近使用小程序自动落在页面顶部。最多允许两到三个左划小程序页面存在。


如果这么做,就相当于微信自己生了下一代微信。代际焦虑可暂时缓解。


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微信还是那个微信,长期养成的使用习惯不会改变,不会危及微信社交工具的底层逻辑。只是使用起来要比不开放左右划感觉开阔太多,不会有窒息感。


对于创造者来说,天地已打开,可以尽情创造,不再被掣肘的感觉一定是极好的。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这意味着希望之门真正的为他们敞开了。


长期以来,张小龙都极度维护微信的生态健康,包括非常克制的对待广告,严格限制诱导分享,以及维护创造者参与的权力公平。这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一款社交工具的效率健康。但一旦微信进化为一款世界工具,除了对原微信生态继续保持最大克制外,对于右划的泛内容页和左划的小程序页来说,需要新的进化管控办法。


微博和百度广告多,谁都知道,但微博热门的内容还是做的非常好。原因在于每条内容右上角的X号,太多重复的讨厌的都可以通过标注关掉或减少。也就是用户在享受内容的同时,在主动参与维护平台健康。


通过用户参与的诸多标注标签,可以把用户更清晰的做树状立体结构归类。以及对每个用户,建立内容类别和耐受度树状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做单面画像。人的需求本来就是多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一类或某类。


百度在管理内容评论中采用的“炸”,非常好用。用户对自己感觉不适的东西,一炸了之。被多炸的评论,平台就直接管控了,只有评论者自己可见。


微博和百度实际上提供了一种被动开放式管理的宝贵经验。如果平台严管,很容易管死,很容易一刀切,杀伤创造积极性,破坏生态多样性。内容没有深浅区别,怎么提供一种立体的内容供给,怎么贴合用户需求。


因此开放式被动管理,既开放鼓励,又有用户参与管理,对“个体”不能承受之“劣”进行个体消灭来替代平台一刀切。这应该是激发创造、进化内容最好的方式。对于泛内容页保持生机活力至关重要。


“诱导转发”在原微信生态可以继续严管,但在泛内容页应该适度放开,让不能承受的个体去管理,而不是直接卡死。很多时候,即便是极度优质的东西,也会因为缺乏用户基础,而没有办法被挑选,让更多人看见。这种看不见对于“优质”创造的打击挫败极其严重,却又无计可施的。


小程序管理中,也应该放开个人号商业测试的管控。很多东西做出来不允许试,就真的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真正去做。对于商业测试号,有提示标注,测试成功允许个人转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平台直接卡死的管控手段,不适合服务于“创造”。


微信从社交工具进化为世界工具,或许是太多人很渴望,但没有人肯表达,肯说出来的事。


这种渴望已经处在渴望的鲜花演变成失望的落叶的每一个人的心理抛物线中了。


大家可以试试,左右划手机屏幕,刻意体验一下,切屏就等于切换世界的顺滑感。然后设想其中一屏是微信,左面一屏是微博百度综合体,右面一屏的APP图标就是小程序的图标,试完想一下,假如微信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会喜欢吗。


如果微信真的可以这个样子,又有张小龙保证的公平性,很多创业者开发者可能不会再考虑开发独立APP。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在微信里生产更生活化的内容。而不是只能看微信中有冰冷感和距离感的连续矩形右图内容。


百度、头条等都用长方形右图,且很少连续三条以上,显得很生活。微信看一看中随处可见,连续四五条,整屏矩形右图内容,显得很高冷。


高冷没有错,但是一个人既是一个工作人同时也是一个生活人。所以泛内容页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面,如果缺了,其实会有缺憾感,只能通过其它APP去补足,即便补足也会有割裂感和隔离感。所以泛内容页不可或缺。


小程序更不用说了,开发的便捷性、低成本和表达的完备性、整体性,只需要再加上对其存在的“尊重”感,就可以成为真正创造者的新天地。


最后,希望8岁半微信可以迈开步,并期待微信更好,以及我们可以使用更好的微信!

本文作者:青峰君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